這次我們簡介中國之卓越航天科技 - 神舟飛船
古代的原始火箭 |
![]() |
火箭的原理 |
長征火箭 |
中國在中共建國後發展火箭。一九五六年,在蘇聯和愛國科學家錢學森的幫助下,航空工業委員會和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開始中國航天史的新一頁,並在1970年4月24日首次發射長征一號。 火箭內放著發動機的燃料和補給燃料罐,而發動機是放在圓柱的底部。頂部的圓錐體為「有效載荷整流罩」,火箭點火後的數分鐘,這個圓錐體對物件提供保護,免受破壞。在圓柱體的上部裝有一個中空的流線型圓錐體,它使火箭接觸空氣的面積達到最小,可減少火箭排開空氣所消耗的能量。 |
![]() ![]() |
神舟飛船結構 |
![]() ![]() ![]() |
神舟飛船 |
![]() ![]() ![]() ![]() ![]() ![]() ![]() ![]() |
太空衣 |
在太空執行任務的太空人若要踏出太空船艙外,就必需穿上整套太空衣才能在太空環境中執行任務。太空衣的裝備包括壓力衣、頭盔、手套和靴子等。神舟七號的太空衣是由北京衛星製造廠總工藝師趙長喜負責,名為「飛天號」,總值1.6億元。「飛天號」太空衣的面料採用高級混合纖維製造而成,能獨立供給氣、液及電,具有高強度、耐高溫、抗撞擊、防輻射等特性,可使太空人在艙外活動時,如受到太空微小流星體撞擊時免受傷害。太空人即使面向太陽的攝氏200多度高溫,抑或是零度以下的低溫,都不受影響;太空衣裏有風扇或水冷式布料去除過多的熱量,可滿足太空人的出艙需要。 為保證太空人安全,「飛天號」採取帶有保險繩的設計方式。這種設計,既可使在艙外活動的太空人與太空船和地面保持通訊聯繫,也可為太空人提供氧氣和食物,同時「排放廢物」。人船之間通過電臍帶提供通訊或者能源,電臍帶裏面有很細的鋼纜,保證人船不會分離。艙外太空衣還附有特製能抵禦低溫的蓄電池,能供給氧氣,提供足夠溫度。太空衣的背上有一個生態包,許多設備都可塞在裏面。 太空人共要花12小時來穿上太空衣進行太空漫步,太空人要解封及組裝太空衣、測試航天服的供氧、通訊等各項配備上,共需12小時,穿上了太空衣後還要做1小時40分鐘的熱身。 |
![]() ![]() |
中國航天前瞻 ﹝神舟八號至十一號﹞ |
神舟八號是一個無人目標飛行器,是為中國的太空站作對接準備,預計大約於2011年發射。上海航天局介紹說,與“神七”一樣,上海航天局將繼續承擔“神八”推進艙、推進系統、電源系統和通訊、語音系統的研製工作,而目前這些系統已經進入了調試階段。神舟八號將採用「長二F」的改進型火箭――「長征二號」F/G火箭來發射,預計將於發射「天宮一號」後發射。神八發射升空後,與神舟九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太空站的基礎,而兩者在地面模擬環境中進行的交會對接試驗已經成功。並在大約在對接一個月後由載人飛船神舟十號搭載太空員前往該太空站,對太空站進行短暫的有人照管試驗。然後,模仿前蘇聯的做法,太空員將在結束工作之後搭載神舟九號返回地球,留下神舟十號繼續在軌運行,等待神舟十一號搭載新一批太空員到來。 近期目標(2010年左右): • 發射屬於中國的商用廣播衛星和通訊衛星。 • 建立中國本身的全球定位系統(GPS)。 • 研發新一代無污染的運載火箭,以增加國際衛星發射的市場佔有率。 • 實現載人航天計劃。 遠期目標(2020年左右): • 將太空技術和應用市場化。 • 建立以不同軌道衛星組成的太空應用網路系統。 • 建立中國的太空站。 • 研究探月和其它星球(如火星)的可能。 讓我們一起見證中國航天科技的飛躍。 |